在中國的春節,乃至一些傳統節日里,人們都會有著吃餃子的習俗。這個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象征寓意,那么春節吃餃子的來歷到底是怎樣的呢?
春節吃餃子的來歷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
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
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春節吃餃子的寓意與象征
春節吃餃子有許多美好寓意,尤其是在除夕夜。除夕夜的這頓餃子之所以非比尋常,一是因為臘月三十夜的23時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時,正好交子時,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二是人們期望把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不如意的煩惱事,像吃餃子那樣一塊吃掉,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三是吃餃子還有祈求來年早生貴子,全家人丁興旺,孩子有出息的意思。此外,餃子成為春節吉祥物,還因為其形狀像銀元寶,春節吃餃子有象征“新年大發財,元寶滾滾來”之意,寄托著人們“招財進寶”的美好愿望。
為了圖吉利和喜慶,人們在包餃子的時候會往里放些東西,如紅棗,寓意早生貴子或早日發財;有的放入栗子,寓意大吉大利;還有的放入硬幣,誰吃到了,預示誰能發財。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后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線穿元寶”。
過年吃餃子也有忌諱,比如煮破的餃子不能說“破”了、“爛”了、“壞”了,而要說“掙”了,“漲”了。這些忌諱帶有人們求吉納祥的寓意。
春節吃餃子的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這與我國東漢名醫張仲景有關。說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很多窮苦百姓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見了非常難受,就從冬至這天起架起大鍋,熬制了一種“祛寒嬌耳湯”向窮人施藥治傷。“祛寒嬌耳湯”的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熬,熬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食用。“嬌耳”很管用,人們吃下它后血液通暢,治好了凍耳。張仲景施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人們感激張仲景施藥的善舉,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吃,并把這種食物稱之為“餃子”。于是,餃子這種吃食就誕生了。
春節為什么吃餃子
餃子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自從問世就深受百姓喜愛,民間素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文獻記載,我國民間過年吃餃子的習俗至遲在明代就已經出現了。明朝沈榜著《宛署雜記》載:“元旦拜年,作匾(扁)食。”清代,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得到延續并固定下來。清史有關資料記載:“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說明過年吃餃子,在清時已成習俗。
那么,過年究竟為何非要吃餃子呢?說來其實簡單,這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系。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一天的時間,其每天的開始時間是子時(相當于今天半夜23點到1點這個時間)。除夕夜的子時,不是尋常的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間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對“界限”非常注重,年終歲尾辭舊迎新這個“界限”更是不能等閑對待,自然要搞些儀式紀念,以求來年吉祥如意。恰好餃子和“交子”諧音,于是中國人取“歲更交子”之意,就有了過年吃餃子的習俗。
而且春節吃餃子的寓意不止于此。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
餃子這一節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