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也凝聚著華人世界對傳統與親情的深厚情感。那么,2025年端午節到底是幾月幾號?我們又該如何過好這個節日?
2025年端午節是幾月幾號?
2025年的端午節是5月31日(星期六),這一天正值農歷的五月初五。由于農歷與公歷的換算每年略有不同,因此端午節的公歷日期也會隨之變動,通常出現在每年五月末詢6月上旬。今年的端午恰逢周末,不僅方便人們返鄉團聚,也讓這個傳統節日更具“煙火氣”。
國家法定節假日安排中,端午節通常會安排5月31日(周六)至6月2日(周一)放假,三天假期,2025年的具體放假調休時間建議留意國務院發布的官方通知,以便提前安排出行與節日活動。
端午節的來歷:紀念屈原,驅邪避疫
提起端午節,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忠臣,因不滿國政,憂國憂民,于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自盡。百姓悲痛不已,紛紛劃船打撈、投入粽子以防魚蝦啃食其遺體,逐漸演變為賽龍舟、吃粽子的節俗。
實際上,端午節的起源可追溯至更早的古代驅邪避疫習俗。五月被古人視為“惡月”,初五更被認為是“惡日”,因此會通過佩戴香囊、掛艾草菖蒲、飲雄黃酒等方式祈福辟邪,表達對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豐富多彩,寓意深遠
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用糯米包裹紅棗、豆沙、咸蛋黃、臘肉等餡料,用粽葉包裹后蒸煮,香糯可口。不同地區的口味南甜北咸,各具風味。
賽龍舟
源于古人打撈屈原的傳說,如今已發展為一項集競技與觀賞性于一體的民俗活動。每年端午,龍舟競渡,鼓聲雷動,是節日中最熱烈的場面。
掛艾草與菖蒲
門前插艾草、掛菖蒲,是傳統的“避邪”之法。它們有清香氣味,可驅蚊蟲,古人更相信其能祛病防疫、護佑安康。
佩香囊、系五色絲線
小小香囊內藏艾草、香料,佩于胸前,香氣撲鼻。五色絲線則被視為辟邪護身的“五行符”,寓意吉祥如意。
飲雄黃酒
雖然現代人已較少飲用,但雄黃酒在古代被認為能殺菌驅毒,尤其適合在氣溫漸熱、疫病易發的初夏時節飲用。
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過好端午節?
現代社會節奏快、生活方式多元,但端午節依然是我們回歸家庭、重拾傳統的重要時機。無論是親手包一枚粽子、帶孩子了解屈原的故事,還是通過旅游、探親、放松心情來體驗節日氛圍,都是對這一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
在城市社區,越來越多的“非遺端午節”活動也在興起,比如親子包粽、DIY香囊、龍舟知識科普等,讓年輕一代在“玩”中學、在“體驗”中感悟傳統。
2025年端午節,是在5月31日。這個節日,不僅僅是一個假期,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端午節中所蘊含的愛國情懷、家庭觀念與健康信仰,都值得我們珍視與弘揚。
趁著端午,不妨放下手機,多陪陪家人,一起包粽子、話家常,讓節日真正回歸“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