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歷上的宜忌不一樣,黃歷可信嗎?主要是因為不同版本的黃歷使用的擇吉方法、根據、參考書目不同,受到不同地區、不同民俗、不同信仰的影響,以及存在抄襲、謬傳、濫用等現象。
黃歷是一種記錄時間、節氣、星象、吉兇等信息的歷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黃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多種版本和流派。
不同版本和流派的黃歷,主要有以下幾種:
皇歷:皇歷是在宮中為帝王服務的黃歷,有專門的天文官“欽天監”觀測記錄天象并計算和頒布,用于帝王大臣工作生活之參考。皇歷的權威著作是由乾隆皇帝御賜書名的《協紀辨方書》,該書綜合了古代各種擇日法,是中國擇日學的集大成者。
通書:通書是民間流傳的黃歷,又稱“通勝”。通書根據民間的風俗習慣和生活需求,編制了各種宜忌事項,供百姓參考。通書的版本很多,有些是由皇歷簡化而來,有些是由民間傳承而來,有些是由地方特色而來。比較有名的通書有《萬年歷》、《農民日歷》、《老黃歷》等。
地方流派:地方流派是指不同地區或民族形成的黃歷風格和特色。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氣候、風俗、信仰等,因此對黃歷的使用和理解也有所差異。比較有代表性的地方流派有《滇藏黃歷》、《回回黃歷》、《客家黃歷》等。
擇吉方法、根據、參考書目不同
擇吉是一種根據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五行、二十八星宿等因素,來判斷某一天或某個時辰適合做什么或不適合做什么的方法。 不同版本的黃歷可能使用不同的擇吉方法,比如有些黃歷只考慮天干地支,有些黃歷還要考慮五行相生相克,有些黃歷還要考慮二十八星宿的吉兇等等。
不同版本的黃歷可能使用不同的擇吉根據,比如有些黃歷以《協紀辨方書》為準,有些黃歷以《通書》為準,有些黃歷以《萬年歷》為準等等。 不同版本的黃歷可能使用不同的擇吉參考書目,比如有些黃歷引用了《易經》、《周易》、《三命通會》等古典著作,有些黃歷引用了《農民日歷》、《老黃歷》、《民間風俗》等現代著作等等。
這些不同的擇吉方法、根據、參考書目,會導致不同版本的黃歷在宜忌上有所差異。
不同地區、不同民俗、不同信仰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多民族的國家,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風土人情和習俗信仰。 這些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習俗信仰,會影響到黃歷的編制和使用。 例如,有些地方重視祭祀祖先,所以在清明節、中元節等節日會選擇適合祭祀的日子;有些地方重視拜訪親友,所以在春節、中秋節等節日會選擇適合出行的日子;有些地方重視風水布局,所以在建房、裝修等事情上會選擇適合安居的日子;有些地方重視占卜算命,所以在婚姻、生育等事情上會選擇適合求簽的日子等等。
這些不同地區的習俗信仰,會導致不同版本的黃歷在宜忌上有所側重和取舍。
抄襲、謬傳、濫用等現象
由于黃歷是一種廣泛流傳和使用的工具,也就容易產生一些質量低劣和誤導性強的版本。 這些質量低劣和誤導性強的版本,可能存在抄襲、謬傳、濫用等現象。
例如,有些黃歷為了迎合市場需求,隨意增加或減少宜忌項目,比如說今天宜嫁娶明天忌嫁娶,今天宜開業明天忌開業等等;有些黃歷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特性,故意與其他版本相悖,比如說今天宜出行其他版本說忌出行,今天宜祭祀其他版本說忌祭祀等等;有些黃歷為了追求簡單易懂,忽略了復雜的計算過程,比如說今天宜動土忌動土,今天宜安床忌安床等等。
這些抄襲、謬傳、濫用等現象,會導致不同版本的黃歷在宜忌上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和依據。
總之,不同版本和流派的黃歷,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黃歷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種反映自然規律和人文風俗的工具。我們在使用黃歷時,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選擇比較主流和權威的版本,并結合自己的理性判斷和常識,而不是盲目遵從或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