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富有哲理的成語和詞語被用來形容人生的各個階段,其中“桑榆之年”是一個常見的表達,用來指代人的晚年。由于古代人的年齡大多不是用數字來表示的,而是用一些稱謂代替,例如桑榆之年就是其中的一個,那么,桑榆之年是多少歲,桑榆之年指多大年齡?
桑榆之年指多大年齡
“桑榆之年”是指全部五十歲之上年紀的老年人,包含六十歲的年紀、七十歲的年紀、八十歲的年紀。“桑榆之年”的意思是照在桑樹、榆樹梢上的落日余暉,形容人已到暮年。而往往將全部老人都稱作桑榆之時,那是由于桑樹和榆樹全是種在西邊的,因此落日的情況下落日視線會照在桑樹和榆樹上,桑榆代指日落時分。
“桑榆之年”通常指的是 50 歲以上的年齡段。該詞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意思是夕陽西下,桑樹和榆樹的影子照在樹的頂端,因此用桑榆來比喻日暮,也常用來比喻人的晚年。
桑榆之年的近反義詞
近義詞:遲暮之年、桑榆晚年。
反義詞:豆蔻年華、花信年華、錦瑟華年、錦瑟年華、錦繡年華、弱冠之年。
桑榆之年的出處
桑榆之年的來歷出處源于于《魏書·游明根傳》。
全文是:“(明根對曰)臣桑榆之時,鐘鳴漏盡,蒙皇上之澤,頭領獲全,待盡私庭,下奉先帝、皇上大恩,臣之愿也。”,漢語翻譯回來便是,(游明根回應)我的年紀早已非常大了,這時年老力衰,受皇上的恩惠,得到善始善終,在家里渡過殘年,接納先帝和皇上的恩典,就是我所愿意的事兒。
“桑榆之年”的含義
“桑榆之年”指的不是某個特定的年齡,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晚年,尤其是指到了六十歲以上的年紀。這個說法強調的是一個人年紀已大,但精神和活力依然可以保持積極和有價值的狀態。
在傳統中國的文化中,老年人的價值不僅僅局限于勞動力的貢獻,還包括智慧的積累和對社會的影響力。桑樹和榆樹作為生長周期較長的樹木,常常被用來象征人的一生。當人到了“桑榆之年”,盡管年齡大了,但依然有“春風得意”的機會,或者通過積累的智慧與經驗繼續對社會和家庭產生影響。
因此,“桑榆之年”并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年齡數字,它承載著對年長者生命階段的尊重與積極的期待,是一種對晚年生活的美好寄托。
桑榆之年對應的年齡
在現代社會,“桑榆之年”通常被理解為老年階段,大致對應的年齡范圍一般是60歲及以上。其中,60歲是常見的退休年齡,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花甲之年”——即60年一個輪回的概念。
60歲:根據傳統的說法,60歲通常是進入“桑榆之年”的標志性年齡。人到此年紀,雖然不再從事體力勞動,但仍然可以通過積累的經驗和智慧,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
70歲、80歲、90歲:隨著年齡的增長,“桑榆之年”的年齡上限逐漸向后延伸。特別是在一些長壽地區,90歲、甚至更大的年紀也可以被視為桑榆之年,強調的是人的生命力和活力,而不僅僅是身體年齡。
不同年齡階段對應的稱謂
50 歲:知命之年、半百
60 歲:耳順之年、花甲之年
70 歲:古稀之年、杖國之年、從心之年
80 歲:杖朝之年
90 歲:鮐背之年
100 歲:期頤之年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不同年齡階段有許多特定的稱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例子:
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
束發:指男子十五歲。
弱冠:指男子二十歲。
而立:指三十歲。
不惑:指四十歲。
知天命:指五十歲。
耳順:指六十歲。
古稀: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指八十歲。
耄耋:指八九十歲。
期頤:指百歲之人。
這些稱謂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劃分和尊重,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關于年齡的稱謂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稱為“湯餅筵”。
初度:指小兒周歲。《離騷》中有“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的詩句,后稱生日為“初度”。
志學之年:指十五歲。《論語·為政》中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的記載,后稱十五歲為“志學之年”。
花信年華:指女子二十四歲。花信,開花時期,花期。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論語·為政》中有“三十而立”的記載,后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論語·為政》中有“四十而不惑”的記載,后稱四十歲為“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論語·為政》中有“五十而知天命”的記載,后稱五十歲為“知命之年”。
耳順之年:指六十歲。《論語·為政》中有“六十而耳順”的記載,后稱六十歲為“耳順之年”。
從心之年:指七十歲。《論語·為政》中有“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記載,后稱七十歲為“從心之年”。
朝枚之年:指八十歲。朝枚,原指周朝時老人的典故。
鮐背之年:指九十歲。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
期頤之年:指百歲之人。期,期望;頤,贍養。意為百歲老人飲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別人供養或照顧。
“桑榆之年”這一詞匯,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它既代表了人的晚年階段,也蘊含著對年老之后繼續發揮作用的積極期望。在現代社會,我們更加關注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精神面貌,鼓勵他們在“桑榆之年”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年紀雖大,但“桑榆之年”依然可以是一個充滿活力、充滿智慧和意義的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