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易學
本文主要為我們介紹什么是易學。易學來自《易經》之學,簡稱易學。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它起始于占卜但高于占卜。底下我們就來具體明白明白吧。
《周易》是一部年代久遠的典籍,自從殷末周初發生以來,已流傳了近三千年。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受到人們的推崇,以后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一直被奉為神圣的典型。從漢朝開始,因為儒家經學的確立和發展,《周易》被尊為五經的一部分,并居其首。這樣,便顯露出來了一部分專門解說《周易》的學者,人們對它的研究遂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就是易學。
易學是一門擁有東方獨特思維方式、集中國幾千年文明智慧于一體、以探索天道人理變易規律為目的的系統學術。易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了巨大作用。各代、各派易學是所處歷史環境的產物,反映了那時的哲學思想與時代特點,是華夏文化及其理論思維的體現。
易學的主要分類
易學分為儒家易學與道家易學,易學在發展過程當中,逐漸分成易理易學、象數易學、數理易學、納音易學幾大類。
易理易學又稱義理易學,是專門講述易經本經哲學義理的易學;象數易學宗旨在于運用;數理易學是研究易經中的科學思想與數學思想;納音易學則結合了易理易學和象數易學的思想。
易理易學從周公文王而后由儒家孔子一脈相承;象數易學則在易學中一花五葉,從民間社會到儒佛道三家各有所蹤,在這里不再一一羅列。象數易學在當代以林忠軍的學術派、張其成的經世致用派、邵偉華的玄學預測派為表明。易理易學與哲理易學則以著名哲學家成中英和山東大學劉大鈞教授為表明。
實際上,易學家們各執一端,有違《易經》本旨,有違易宗。《童子問易》以為易學的易宗是:乾坤一元,陰陽相倚,終始興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數理比翼。
易學的主要奠基人
易學的主要奠基人為伏羲、舜帝、周文王、周公、老子與孔子。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先生于2005年8月在青島召開的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明白確定宣布:是孔子開創了易學。
《易傳》實際是易學專著,只但是由于孔子的圣人身份,其與《周易》一起成經了而已?!兑讉鳌肥恰兑捉洝返挠袡C組成部分。
李學勤先生以為:要真正理解易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打算按照中國文化本來自身的結構、途徑和方式來觀察易學帶給它的作用。從這個觀點來觀察,其結果應當是更加深入地認知到易學在整個中國文化里面的地位,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易學怎樣在中國整個的學術里面起著核心的領導的和所有密切相關的關鍵作用。
易學的發展結構與內容
易學是經過對《易經》與《易傳》所作的解釋而構成、發展起來的。從古至今對《易經》的研究、就呈現多層次、多角度、多學科的態勢。各種學術,或援以入易,或引易為援。如:儒家易、道家易、醫學易、氣學易、心學易、漢學派易、宋學派易、義理派、象數派、占卜宗、老莊宗、儒理宗、星相宗、堪輿宗等,各流派經過對經傳的解說,構成了一套自我獨有的概念、范疇和命題,從而組成了一套理論體係。
歷史上對《易經》的專門研究,緊接著社會的發展,文化思想的演變,經歷了四大歷史發展進程,并構成了象數學派和義理派兩大流派,就是:著重從陰陽奇偶之數和卦爻象以及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說《周易》經傳文義的可以叫做象數之學,致力于研究象數學的人組成象數學派。
主要從卦名的意義和卦的性質解釋《周易》經傳文,注重闡發卦爻象和卦爻辭義理的,則屬于義理之學,從事義理之學的人組成義理學派。
象數之學是漢代易學的主流;魏晉隋唐時,義理學派占了上風。宋明時代則構成了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并行的局面。與宋明道學相適應,象數之學又分為數學派和象學派;義理之學又分為理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等不一樣的流派。到了清代,又走上了復興漢代易學的道路。
1、漢代象數學派
漢代易學的發展對后世殃及很大,后人可以叫做漢易,漢易的主流是象數之學。西漢的孟喜、京房是象數學派的創始人,而東漢的虞翻則將漢代象數之學發展到了高峰。
孟喜以卦氣說來解釋《易經》,平常所說卦氣,就是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三百六十五日,并以此解釋節氣的變化。例如以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坤,表明十二個月和節氣的十二消息卦。
京房改造和發展了孟喜的卦氣說,并提出了八宮卦說和納甲說,用以解釋天氣的反?,F象,大講陰陽災變,以此推斷人事的吉兇,組成京房易學的一大特點,也一樣漢易的特點的一部分。
虞翻將卦氣說引向了卦變說。卦變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這一塊,一是乾坤父母卦變為六子卦,一是十二消息卦變為雜卦。其卦變說無非是企圖從某一卦引出另一卦,甚至更多的卦,然后再與互體說相結合,從不一樣的角度取象,以便更加隨意地解釋《易經》的卦爻辭,從而將漢易象數之學引向了極其繁雜的解易道路,因為這個,漢易象數之學被王弼派義理之學所取代,就是沒辦法避免的了。
2、晉唐義理學派
魏晉至隋唐時期,是易學史上的一大轉變時期,兩漢易學轉向了以老莊玄學解易的道路,義理學派的易學成了易學發展的主流。魏代王弼是義理之學的創立者,晉人韓康伯進一步加以發揮,將易學引向了更加思辨的道路。唐初孔穎達作《周易正義》,以王韓《易》注為本,從而使王弼派的義理之學被官方定為正統易學。
王弼注解《易經》,以《易傳》的觀點解釋經文,注重義理的闡發,文字力求簡明,不講卦氣、卦變、納甲和陰陽災變,一掃漢易中象數學派的煩瑣的解易學風,給人一種清晰明快,而又意義深遠之感。
韓康伯進一步從義理的高度概括和闡發了王弼的易學觀,以為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辭具有天下之理,《易經》乃明理之書。因為這個,經過《易經》就能夠把握天下之理和變易之道,人們應當在事象的背后探求顯現不出來的義理。
唐代的孔穎達著《周易正義》、李鼎祚集漢易系統和玄學派的注解成《周易集解》對王弼派易學進行了一番修正和改造,且對兩漢以來易學作了一次大總結,而融合了象數和義理兩派易學的傾向。表明了唐代易學發展的新方向。
3、宋代的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宋易的發展時期
上起五代,下及元明。北宋象數之學的倡導者始于宋初的陳摶,而義理學派的倡導者大概出于宋初的胡瑗,由程頤集其成,朱熹進而吸收各家的易學觀點,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易學體系。
陳摶提出許多圖式解說《易經》原理,成為圖書之學的創始人。后來傳至劉牧和李之才,劉牧推崇河圖洛書,李之才宣揚卦變說。以后,周敦頤著重講象,提出太極圖說,論述宇宙構成的過程,為儒家成圣人的理論提供根據;邵雍則著重講數,提出先天學,創立了易學中的數學派。朱震對取象說提出了一套理論,而成了象學派的表明。明代的來知德和方孔炤、方以智父子把各種圖象看作某種模式,拿來解釋世界,而構成了易圖學派。
程頤著《伊川易傳》,創立了理學派的易學體系;同時的張載則吸收孔穎達氣論學說,創立了氣學派的易學體系。同邵雍的數學派,成為三足鼎立之勢。理學大師朱熹以程氏易學為骨干,吸取各家的易學觀點,提出「易本卜筮之書」,企圖表明《易經》的原本面貌,強調要區分《易經》、《易傳》和易學。視《易經》卦爻象和卦爻辭為表現事物之理的抽象公式,能夠代入所有有關事物。
心學派的楊簡提出「天人一本」、「三才一體」的命題,明代的王畿繼承以人心解易的傳統,進一步發展了王守仁的「良知就是易」說。氣學派的張載以陰陽二氣生生不已的變化過程和法則,解釋卦爻象的變化和卦爻辭的義理。而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站在氣學派的角度,對宋明易學及其哲學作了總結,主張占筮與學習《易經》之義理不能偏廢,把古代易學的發展推向了高峰,特征著宋易和宋明道學的終結。
4、清代的復興漢學
清代是漢易復興的時期。清人解易的著作十分豐富,大于了以前所有一個朝代。其內容和傾向也很複雜,但就其易學發展的主要傾向說,是從宋易走上了復興漢易的道路。
黃宗羲、黃宗炎、毛奇齡、胡渭等人系統地揭露了圖書易學和先天易學同道教易學的聯系,指出宋易中的象數之學并不是《易經》經傳的原本面貌。
惠棟是漢易的倡導者,著眼于卦象的構成和變化,?;酥寥∠湔軐W價值。張惠言受惠棟殃及很深,專攻漢代虞翻易學,特征著清代漢學家對漢易的研究,走上了專門化的道路。焦循不一樣于惠棟一派唯漢易從的學風,主會通百家的說法,不墨守一家之言,企圖在漢人象數之學的基礎上,另立一解易新體例。